為何變革與數位轉型成為新常態?
2025年的職場像是一場綁錯安全帶的雲霄飛車,刺激、混亂、難以預測。
一方面,全球政經局勢劇烈震盪──美國推動對等關稅政策、亞洲供應鏈面臨重新洗牌,企業被迫重新規劃生產與通路邏輯。另一方面,AI 工具與自動化技術每日推陳出新,不只基層員工,連主管都面臨價值重新定位的壓力。例如 Notion AI、ChatGPT 等工具已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,逼使職場人重新調整習慣與技能。,企業必須快速調整營運模式。另一方面,AI 工具與自動化技術每日推陳出新,不只基層員工,連主管都開始面臨價值重新定位的壓力。數位轉型、業務重整、組織扁平化,每件事都像是從上層滾落的巨石,而你,剛好就站在山腳下,準備接招。
但其實,真正令人焦慮的並不是變化本身,而是:
「想改變的人太少,想改變別人的人太多。」
這正是今日職場中最難以推動轉型的根本癥結。
組織變革阻力的真實寫照
兆祥,從房仲業新手一路晉升為北區房仲體系的總經理,靠的是誠懇態度、勤奮態度與紮實情報網路。從台北信義區菜市場發傳單起家,到開創品牌、拓展分公司,他的成功充滿傳奇色彩。
中年轉戰新北市三峽鶯歌區,他自創品牌,在三年內讓業績翻倍,一度年年穩坐北區業績冠軍。然而,他敏銳地察覺:
- 房市政策趨嚴,買賣量持續下滑
- 團隊士氣低落,新進人員缺乏投入與熱忱
- 數位工具與線上平台開始取代傳統經營方式
於是他決定推動轉型:導入數位行銷工具、建立內部數據系統、鼓勵夥伴學習競爭者分析。
但員工反應卻令人沮喪:
- 「看書太花時間了」
- 「課程要自費?我又不是學生」
- 「整理數據那是秘書的事吧?」
那一刻,他終於體認到,最大的挑戰不是市場,而是來自內部的抗拒與懷疑。
為什麼你練習改變,團隊卻抗拒變革?
這是許多主管的共同難題:自己滿懷熱情想推動改變,但團隊卻冷眼旁觀。訓練有了、激勵措施發了、內部宣傳也做了,但三個月後,流程依然照舊、效率依然低落。
這並不是努力不夠,而是:
沒有「練習改變」,就不可能形成「改變文化」。
根據組織變革理論大師 Kurt Lewin 提出的三階段模型:解凍(Unfreeze)-改變(Change)-再凍結(Refreeze),真正有效的轉型,從來不是靠一次演講或一場訓練,而是一連串「小改變」的持續累積,逐步建立員工的信任感與實踐意願。
練習改變的四個管理技巧與實作策略
1. 描繪變革願景:讓團隊看見數位轉型的好處
人們不怕改變,怕的是看不見改變的結果。
所以與其告訴團隊「我們要轉型」,不如讓他們想像:「轉型成功後,我們會變得怎樣?」是升遷更快?能接更大案子?還是工時變彈性、薪資更穩定?讓每個人都知道改變會帶來什麼具體好處,才能促使他們願意行動。
2. 設定改變 KPI:用時程與目標強化執行力
再有意義的方向,如果沒有清楚的時程與衡量標準,很快就會被日常工作淹沒。
設定一個可執行、能量化的任務,例如:
「三個月內,每位業務需提交一份用 AI 工具提升業績的企劃書。」
這類具體的任務能幫助團隊聚焦,知道什麼是「起手式」,而不是漫無目標地喊口號。
3. 建立文化語言:讓溝通成為改變的槓桿
不是用一句口號要求員工信任改變,而是透過反覆溝通,讓口號成為團隊的共識。
例如某保險公司在內部改革中,從上到下推行「小處著手、大處著眼」的原則,從流程優化、文件設計到客戶對話都圍繞這句話。講久了,大家真的信了,也就做了。
4. 穿越『無感期』:累積內部動能與心理韌性
最困難的是初期的「無感期」──你推了改變,但看不到明顯成效。
這段期間是測試毅力的關鍵,撐不住就前功盡棄。
改變往往是指數成長的曲線,不是一條平滑直線。只要你能撐過那段「沒人回應、大家觀望」的時期,後面會出現第一批支持者,接著才是文化漣漪的開始。
管理不是快時尚,而是一種耐力運動。
推動組織變革的核心觀念:從個人影響力開始
推動改變最關鍵的,不是喊出新的策略或制定全新流程,而是從一個小轉念、一項行動開始,逐步引發團隊的連鎖反應。當你願意從自己做起,也更能看見他人願意跟上。
兆祥選擇不再強迫團隊全體立刻跟上,而是先從幾位願意學習的幹部展開小規模試行。這些幹部開始接觸新知、參加外部課程、導入簡單的 CRM 工具,並在實作中累積成果。
同時,他也改變了自己的管理心態,不再糾結於「留住每一個人」,而是專注「照顧那些選擇留下並願意成長的人」。
這個策略漸漸產生了正向循環:願意改變的人受到鼓勵,原本觀望的人也開始受到影響。成效雖然不如一夕之間見效,但卻穩定而持久地擴大著團隊的動能。
總結: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起點
從一次小嘗試、一句理解的話語、一個主動協助的行動開始,這些就是「練習改變」的起點。你不必等公司發起變革、也不必擔任主管角色,才能成為改變的一份子。只要你願意在日常工作中嘗試新方法、展現主動精神,就已經是推動文化改變的重要節點。,改變不必驚天動地,反而往往來自這些日常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細節。
- 嘗試使用新工具改善流程,即使只是優化週報
- 給予建議時,先表達理解對方立場
- 在面對挑戰時,多說一句:「我可以試試看」
- 主動幫助同事排解小困難,打破部門牆
這些微小改變的累積,不只會強化你在團隊中的影響力,也可能是引發組織文化轉變的關鍵起點。不要等條件成熟再開始,從你願意開始的那一刻,就是最好的時機。
相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