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Photo Source:shutterstock )
教授「問題分析與解決」這堂課,經常讓人產生無力感。許多學員懷抱著「希望學習更厲害的工具」的心態來上課,但他們忽略了,工具本身是中性的,真正影響結果的,是使用者的心態。如果經理人對事情已經有太多「先見之明」,對結果也「了然於胸」,那麼再先進的工具、再嚴謹的分析,都無法真正發揮功效。
從職涯經歷看管理誤區:預設立場如何影響決策?
百貨零售到國際品牌的轉變
勝飛大學畢業後,進入百貨公司擔任樓面主管,雖然起薪不高,工時長且需配合活動加班,但因熱愛與人互動,他仍然全心投入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開始注意到國際品牌在促銷策略、顧客行為分析及市場營運上的差異,這讓他對更高層次的市場運作產生濃厚興趣,因此決定繼續進修,為進入外商企業鋪路。
碩士畢業後,他成功進入美商運動品牌,擔任活動企畫主任,負責新品上市、門市活動與媒體公關。他最具代表性的專案之一是邀請 NBA 職籃明星來台三天訪問,與品牌合作進行推廣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以流暢的應對能力和卓越的活動執行力,獲得台灣區總裁的肯定,並在隔年晉升為經理,負責台灣與香港地區的品牌行銷與促銷活動。
跨足科技業,挑戰全新市場
經歷 8 年的國際品牌歷練後,勝飛決定接受新挑戰,進入科技產業,加入知名光電集團,負責家電與智慧控制產品的市場推廣。他將過去累積的零售與品牌管理經驗帶入科技領域,迅速推動市場成長,成功打開新局。歷經 8 年的奮鬥,他晉升為協理。
然而,他仍然渴望更大的挑戰,最終選擇離開大型企業,接受故友的邀請,進入小型企業,希望在更自由靈活的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專業。
新創挑戰:組織扁平化是解方嗎?
這位故友 9 年前從英國引進香氛品牌,希望將英國鄉村的淡雅風格帶入台灣。然而,勝飛進入公司後,發現門市經營存在諸多問題:
- 銷售人員缺乏專業形象,門市服務品質參差不齊。
- 產品雖然具市場競爭力,但業務團隊與百貨通路的協調不足,影響銷售成效。
- 員工士氣低落,品牌形象與門市管理脫節。
兩週後,董事長找勝飛談話,直接要求:
「我要你接手業務部,並且將組織扁平化,把業務主任層級移除!」
勝飛驚訝地回應:「這樣會影響業績吧?業務團隊需要這些主管來協調百貨通路,突然撤掉中層管理者,是否會導致混亂?」
然而,董事長的假設是:
- 「主管都很混,不巡店、不跟催,所以影響業績。」
- 「業績不好就是人的問題,只要換掉人,問題就能解決。」
- 「產品這麼好賣,沒理由銷量不佳,一定是業務團隊不夠努力。」
三天後,業務經理遞出辭呈,理由是:「不想阻礙上級主管的公司改革,因而求去。」然而,這場改革並未改善業績,反而讓業務部門陷入更大的不確定性。
管理者的錯誤假設,導致決策失衡
管理決策的真正挑戰,不在於 KPI、OKR,或其他管理工具,而在於 主管自身的假設是否正確。這位董事長的錯誤假設包含:
- 假設員工不會自動自發 → 所以認為員工「都很混」,必須強勢介入管理。
- 假設資深員工等於老化員工 → 認為換掉舊人,才能帶來新氣象。
- 假設產品無敵,沒有理由賣不好 → 所以不檢討市場策略,而是歸咎於業務表現。
- 假設主管層級可以被省略 → 但忽略了業務與行銷協作需要中層管理來支撐。
結論:管理決策的關鍵,在於突破思維限制
業績不好就換人?換了人,業績就會變好?其實,員工的許多工作習慣,都是主管養成的。當主管勤於監督、勤於走動,員工自然會跟上,公司運作自然更緊湊。
然而,當績效不理想時,靠著新上任主管的「三把火」氣勢,並不能真正帶來改變,反而容易適得其反,讓團隊失去信任。管理者的核心職責,不是換掉人,而是檢視自己的決策基礎,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。
所有的管理決策,都是在「驗證」與「推翻」假設的過程中不斷進化。如果管理者以偏見來決策,那麼不論再多的制度改革,最終都可能失敗。
你看,再多有理性的管理學訓練,其實,最大的門檻是老闆「心裡的那一關」!
既成的「假設」,如果不靠數字和資料的客觀分析,不願意自我檢討,不深入了解員工的努力與困境,那麼再多的變革再多的薰衣草香味,我想,也蓋不住員工從老闆那裏聞到的銅臭味、臭酸味!
相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