档案 6 月 2025

做主管,還是做自己?Z世代正在「有意識地去主管化」——從Z世代工作價值觀解析

Z世代工作態度:不升主管,並不代表不願承擔責任

在一場管理者研討會上,我提問:「如果有一天,公司升你為主管,你會接受嗎?」結果是——Z世代猶豫地點頭,又緩緩搖頭。這背後不是逃避,而是更深層的價值選擇。

一位年輕工程師坦言:「我想發展專業,不想成為只會開會與寫KPI的工具人。」另一位設計師也說:「壓力大、溝通煩、還要背業績,誰想當啊?」他們的話語點出一個共同的價值觀核心:自主性與身心平衡優先於傳統職位階梯

閱讀更多

關稅衝擊下的領導者考驗:用OGSM打造決策思維與行動力

2025年4月2日,被稱為「解放日」的這一天,美國發出對等關稅制裁信號,宣告「盟友不再受限」,對全球企業領袖是一記震撼彈。此舉不僅顛覆了金錢秩序,更動搖了長年建構的價值共識。在這波混亂中,最重要的不是責怪或抱怨,而是領導者的思考與應變能力。

在觀察中,這波衝擊測試的是「誰能在資訊混沌中建立決策秩序」。企業若無清晰的策略架構,就容易陷入反應性忙亂;有OGSM思維的組織則能快速聚焦「Objective 是什麼」「Measure 是什麼」,避免把戰術誤當戰略執行。


領導的兩大核心:能力 × 風範

  • 能力(Capacity):來自拉丁語 capax,意指容納的空間。領導者透過閱讀、模擬兩難情境、個案研討等方式,擴充應變容量。
  • 風範(Charisma / Presence):一站出來就能影響他人的氛圍與氣場,來自深厚修練,是穩定軍心的無形力量。

這兩者結合之處,即是「決策者的信任來源」。在變局下,無法臨場決策、不知如何展現方向感的領導者,很容易失去團隊對其判斷的信心。


閱讀更多

AI助攻管理技巧:打造績效飆升30%的智慧KPI設計法

KPI為什麼常常失效?

自泰勒《科學管理原則》提出效率管理以來,KPI(關鍵績效指標)便被視為企業衡量績效、驅動行為的核心工具。自1990年Kaplan與Norton推出「平衡計分卡」後,KPI應用從財務績效拓展至營運流程、學習成長與顧客維度。然而,即使工具架構不斷進化,現實中仍有超過60%的企業領導者表示,現有KPI無法帶動具體績效行動,甚至與團隊行為脫節,形同形式。

這類KPI設計失靈的根源,多半來自於模糊的目標定義、無法連結執行策略,或缺乏數據支持,使得KPI淪為被動呈現成果的報告項目,無法驅動團隊行動。

「目標」與「指標」:搞清楚這兩者差在哪

  • 目標(Goal):通常以季或年度為衡量單位,具方向性與戰略高度,是企業所追求的核心成果(如:年營收成長15%、顧客留存率達85%)。
  • 指標(KPI):以月、週、日為單位,用於操作執行與進度監控。包括:
    • 落後指標(Lagging KPI):用於回顧成果(如:月銷售總額、退貨比例、客戶滿意度分數)
    • 前進指標(Leading KPI):用於預測未來,關注可驅動目標的行為數據(如:客戶接觸次數、提案速度、轉換率)

閱讀更多

在變革大潮裡,如何讓主管「看見你」?職場突圍的關鍵管理技巧

在對等關稅、AI 工具鋪天蓋地的時代,組織變革、專案轉型與流程優化接踵而來。對許多職場人而言,環境像打開了災難片的第一幕。

在這場變革大潮裡,誰能生存? 答案除了專業能力,更在於一件關鍵事:你是否讓人「看見你」。


為什麼努力的人,反而最容易被忽略?——職場生存技巧解析

我們都認識這樣的同事:

  • 做事認真、邏輯清晰、提案具備實力
  • 但主管看不到他的價值,績效評比總缺席他的位置

這不是個案,而是職場常見現象。在變革快速、工作壓力倍增的時代,單靠默默耕耘已不足以讓你脫穎而出。許多績效落後的員工,並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「無法有效讓主管看見自己」,缺乏向上溝通與表達價值的管理技巧。

閱讀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