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Photo Source:千圖 )
許多經理人相當依賴 KPI 來管理團隊,這種依賴甚至讓 KPI 成為管理的唯一標準。我們經常聽到:「這樣會影響你的 KPI 分數喔!」然而,經理人真的只能依靠 KPI 來評估員工表現嗎?我們都知道,即使所有 KPI 都達標,也不代表公司能真正實現期望的績效。
KPI 的發展歷程是什麼?是否有更有效的方式來評估員工表現,並提升整體組織效能?
一線管理經驗:從企業內部看 KPI 問題
那天,我受邀到內湖園區某科技公司授課,主題是溝通與說服。課堂上的學員大多是主管指派來的,我本能地提高警覺,因為許多學員認為,參加這類課程代表著:「我就是因為溝通不好,所以才被要求上課。」這種標籤效應,使員工學習的意願下降,而企業內部對於培訓的安排也缺乏後續的要求與管理,這讓我深感遺憾。
其中一位學員——強森,一名年約 45 歲、身形瘦小且相當安靜的員工,在下課後問我:「老師,我看您的授課中有在教績效面談,那您對於主管要求我們在 KPI 績效考核中強迫分配低分,您覺得如何?」這個問題讓我愣了一下,因為 3 天前,另一位擔任公司國外營業部主任的學員,也曾問過:「老師,你覺得 OKR 取代 KPI 會變得更好嗎?」
這些問題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——績效考核已經成為主管與員工之間的隱形衝突,並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員工的表現與工作滿意度。
台灣在使用績效考核制度時,有幾個扭曲的現狀,我認為,非常不健康:
KPI 的缺點
KPI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,關鍵績效指標)最早來自企業績效管理,透過數字評估員工表現。但在台灣的應用,許多企業卻出現了三個嚴重的問題。
1. KPI 強迫分配
公司要求主管強迫分配5%-10%比例的員工落到「差等級」。這個強迫分配立意,原本是想要減少主管的主觀而造成考核的不公平。也因此在「常態分配」的概念下,「當然」要有員工落到差等級。但是這個想法卻沒有考慮到,常態分配也是需要足夠群數支撐,意即,如果你手下只有5個人,請問這麼小的母體,不一定會有鐘形的常態分配! 這個指令等於主管必須被迫選擇一名員工落到低分數的評量,那問題來了,請問低分是跟自己單位比? 還是跟整個事業部比?
因此,不健康的事接踵而來,主管為了減少員工衝突,非常常見的,主管讓員工「輪流」落到差等級。這個選擇,讓有熱情且有衝勁的員工,失去前進的動力,整個公司落入到「變態的穩定」。
2. KPI 與工作績效無直接關係
某些主管為了管理員工紀律,例如出缺席、服裝儀容;某些主管為了配合公司新政策,例如發票報帳不過月、省電綠能新要求,因此在年中間將這些新的公司政策納入KPI考量。問題在於,這些KPI指標無法評估員工個人表現和公司營業的相關性,因此往往為了達到這些奇怪的KPI,反而勞民傷財。例如,處罰常常出差的環評工程師只因為隔月才報計程車費等帳目,而讓員工士氣備受打擊。整個KPI的執行,成為主管「官場的橋段」,讓底下員工不勝唏噓。
3. KPI 成為員工與主管的對立點
這是最常見的狀況。主管往往不知道怎麼帶領員工,確定工作會被執行,因此把以下的話,掛在嘴上:「小心我把你的KPI打低分」、「你的KPI分數在我手上喔」~員工因此也很自然地找到藉口,拒絕KPI工作以外的事:「這跟我KPI無關,這個忙我不幫!」KPI成為一個金箍咒,掐緊每個人的頭,但可怕的是,往西方不是取經,感覺像是往西方送死。
KPI 不是唯一解!但 OKR 真的能取代 KPI 嗎?
1999 年,Intel 首次使用 OKR(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),後來 Google 也採用這一管理方式,使其成為全球知名的績效管理工具。然而,OKR 並非 KPI 的替代方案,而是另一種績效評估方法。
OKR 與 KPI 的共同點在於,它們都是「落後指標」,即只有當時間過去後,才能知道是否達標。然而,如果過程中出現偏差,或環境變化過大,這類指標可能無法有效指導企業應變。
如何讓 KPI 成為真正的管理工具?
根據 Peter Campelli,沃頓商學院教授,也是沃頓大學人力資源中心總監的建議,企業應考慮搭配以下方法。
- 登記報到制度 – 主管透過例行會面,每月或經常性地與員工進行績效面談,了解工作狀況,並協助工作內容和計畫的調整。
- 輔導式晤談 – 在員工完成較大或具代表性的專案時,立即進行績效面談,以了解員工的貢獻、學習成果及自我評價,並確認是否受到激勵。
- 進行績效面談技巧培訓 – 讓主管掌握績效考核的專業技巧,避免在面談時產生偏見(bias),或導致溝通衝突。
- 以等級代替分數評量 – 透過等級評量,取代數值評分,讓員工更聚焦於成長與發展,而非僅關注數字。
- 立即現時評量(Identify them right away) – 當主管發現員工表現低落或出現負面工作表現時,應立即進行績效面談與調整,而非等到年度考核。
這些方法能讓 KPI 不只是數字,而是驅動員工成長的工具。
結論:KPI 不是唯一,改變管理思維!
事實上,許多企業正在努力尋找工具替代KPI,縱然現在尚無成熟方法,但這顯然已經是個趨勢。事實也證明,再嚴謹的科學方法,統計數字,似乎也沒有辦法再預測未來了。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是如此,更何況是每天和你工作的屬下,我們怎麼可能用一年一次的績效面談,來預測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公司的人才!
KPI 可以作為參考指標,但不應成為唯一管理工具。企業應該:
- 搭配 OKR,讓目標與數據並行
- 建立即時績效管理,提高溝通頻率
- 培養主管的績效管理能力,避免 KPI 變成壓迫工具
現在就檢視你的 KPI 制度,看看能否讓它真正發揮價值,而不是讓管理陷入變態的穩定!
多用點方法,讓 KPI 不是唯一,遠離「變態的穩定」和「官場的橋段」,你是主管,收起你的無奈!去溝通,去思考,做點什麼事,因為,自己的員工,自己帶,自己負責,自己承擔。無關 KPI,其實,無關 KPI。
相關